您的位置: 城市头条网> 热点 >

广东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定级博物馆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2022-04-27 09:53:42   金羊网

2022年4月最新公布的第一季度“中国博物馆热搜榜”中,广东省博物馆位居全国第四,在省级博物馆中位列第二。受到观众热捧的“网红馆”广东省博物馆,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广东博物馆事业助力文化强省建设、助推岭南文化“双创”的一个小缩影。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广东省共有备案博物馆367个,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其中国有博物馆246个、非国有博物馆121个。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共有84个,定级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占全省博物馆总量的22.9%,博物馆整体水平居全国前列。截至2020年底,全省博物馆藏品达243.23万件/套,相比2016年增加25.2万件/套,增长11.6%。

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是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广东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区域文物保护中心。4月26日,粤博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肖海明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独家专访,畅谈近五年来粤博及广东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五年接待观众近3亿人次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据您观察,近年来广东博物馆事业发展有何亮点?

肖海明:作为博物馆工作者,我觉得近年来广东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包括:加强文物保护和传承,丰富广东文化底蕴;推进全省文化交流,培育众多高素质文化人才;发挥文博资源优势,促进文化经济发展。

其中,广东博物馆数量不断增长,目前全省定级博物馆数量居全国第二位,总体发展质量居全国前列;截至2020年底,全省博物馆建筑面积取得了显著的增长;文博从业人员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迅速增加。

此外,全省约有半数博物馆开展文化创意产品相关工作,着力打造广东文创品牌。从省文旅厅公布的数据来看,光是2020年全省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就有2089项,收入3323.38万元。全省博物馆举办陈展952个,接待观众2614.5万人次,其中外地观众1259.38万人次。整个“十三五”期间,全省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2.85亿人次,密集的人流促进了当地通行、餐饮、住宿、购置文创产品等旅游消费,为文化经济提供助力。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2019年,您开始担任粤博馆长一职。这些年,粤博的发展在业界备受赞誉,您认为这种局面是什么因素促成的?

肖海明:得益于广东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大环境,过去五年粤博的业务能力、服务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五年以来,粤博接待观众近800万人次;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年均服务观众超过200万人次。粤博的业务水平节节攀高,在最近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中,粤博以总分位列全国第二获评为优秀。自“中国博物馆热搜榜”推出以来,粤博在全国5788家博物馆中一直稳居前列,成为全国数量不多长期霸榜的“网红馆”。

在陈列展览方面,粤博在国内最早倡导和实施策展人制度,策划的展览连续九年在文博界最高展览评比“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中获奖,是目前国内博物馆中唯一一家。此外,粤博的文创业务跨界出圈,通过直播带货、智慧销售、文创体验官等活动,拓宽销售渠道;通过与五星级酒店强强联合,开发博物馆美食文创新品种;探索文旅融合新途径,用文创业务助力乡村振兴等。

科技助力文保智慧建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今年3月,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在粤博正式开工,引发业界关注。它对广东的文物保护有何意义?

肖海明:科技赋能助力文物的保护,是广东博物馆事业近年来注重发力的一个方面。以我们粤博的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为例,它专门从事文物藏品保护修复和相关科学研究,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最先进的文物“医院”。该中心参与了我国两个重大水下考古遗址——“南澳Ⅰ号”明代古沉船和“南海Ⅰ号”宋代古沉船的出水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目前,该中心已建立了国内最早的专业化的海洋出水文物保护实验室,海洋出水文物保护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目前,粤博在1500多平方米的基础上积极推进3600平方米的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建设,建成后总面积将达到5000多平方米。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重点加强了岭南特色的文物保护修复和科学研究工作,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洋出水文物、革命文物、海防文物、中西文化交流文物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和科学研究,以及岭南地区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文物预防性保护。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疫情期间,广东各博物馆推出的“云展览”,让游客足不出户也能逛馆。能否就其特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

肖海明:“云展览”的背后,是广东各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数字化建设的努力。粤博是国家文物局确定的首批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之一。该模式的特色是基于智慧博物馆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采用云计算、移动互联、数据挖掘技术、可视化等高新技术手段,推动博物馆数字化转型。

粤博智慧博物馆建设为疫情期间博物馆的不间断服务提供了强大支撑,形成在线展览、直播导赏、3D数字文物、文物高清资源公开、粤博珍宝云上见微信版、短视频的“云展览”生态。“云展览”打破了线上与线下、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带起了“云”上观展潮流。“云展览”成为特殊时期博物馆对传统展览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的一次成功尝试,成为“后疫情”阶段博物馆服务新形态。

文创开发赋能乡村振兴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广东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提出,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过去五年,粤博在文创开发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肖海明:近年来,广东积极开拓创新,通过建设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组创广东文创联盟、举办全省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大赛、搭建展销平台、完善文创产品销售体系等系列措施,扎实推进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着力打造广东文创品牌。

2020年,全省约有半数博物馆开展了文化创意产品相关工作,其中,粤博的特许生产商累计签约企业32家,设计生产的文创产品屡获国家和国际奖项;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采取“授权开发、委托经营”的方式与企业开展合作,全年共销售文创产品超过16万件,销售额达695万元;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深圳博物馆和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等已经形成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创品牌。“南越王博物馆:虎小将”“佛山祖庙博物馆:音乐宫灯”等特色文化创意产品荣获国家级奖项。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我们留意到,在解决“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广东博物馆界尤其是粤博也做出了不少尝试?

肖海明:首先是以“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为抓手,助力文旅深度融合、乡村扶贫、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宣传和展览项目建设。自2019年开始,流动博物馆积极承接省厅对口帮扶两个自然村的村史展览馆展览提升项目,让文博服务延伸到最基层的自然村,帮乡亲们留住美好的乡村记忆,助推乡村振兴。2022年,流动博物馆再次以“文博助力乡村振兴”为抓手,将《虎虎生福——虎年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展览送到韶关市始兴县罗坝镇燎原村长围村,让当地群众过一个富有文化味的新年。流动博物馆计划每个季度定期为乡村振兴点提供展览和文博服务活动。

粤博还探索以文创之力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整合粤博及联盟内部各类专业资源,推进“粤读文创书房共建”“乡村产业项目结对合作”等措施,在开发乡村文创、开展乡村研学、活化乡村非遗、宣传乡村产业等方面助力。

总 策 划:杜传贵 林海利

总 统 筹:孙爱群 孙 璇 胡 泉

总 执 行:林 洁

执行统筹:黄丽娜 董 柳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宋卓

标签: 事业蓬勃

新闻速递

精彩推送

联系我们:55 16 53 8@qq.com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京ICP备2021034106号-9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城市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